農創不簡單,4個青年創業的食安 Know How

農創不簡單,4個青年創業的食安 Know How 作者 柴幗馨 「青年返鄉務農」的風潮正夯。但多數投入農業的青年沒有專業背景,只能憑著對農業的「印象」以及長輩的「經驗」自行摸索。 在缺乏農業技術與農產加工的訓練下,栽種的農產品品質往往良莠不齊,無法賣到好價錢,索性以「苦情認同牌」換取市場支持。又或者把賣不出去的蔬果加工成果醬及其他副產品,但遊走在法律邊緣的小型加工,其食品安全性及合法性,仍有討論的空間。這些都是在踏進農產業之前,必須仔細審視的議題! 1. 從事加工以前,一定要了怎麼種植作物 「將產量過剩的水果,加工作成果醬」! 簡單的從農夢,可能面臨這樣的現實:產季遇上農業缺工,找不到人幫忙採收;收購的水果大小、品質不一、或是出現病蟲害等,提高了加工的成本及食安風險。又或者產期遭逢颱風侵襲,農民無法提供足夠的水果進行加工,導致延遲出貨的狀況。 除了規劃不同的契作收購產區,讓雞蛋不被裝在同一個籃子裡之外,必要時還得與農民協商,適當調整產期降低災損風險。 想幫助小農,不單只是收購他們的農作物就能解決問題,協助生產才是最能互利雙方的永續發展模式。而自產自銷的小農業者,更應該隨時關心地方行政機關的各項補助公告;定期參考改良場的農業栽培技術及種苗來源。 2. 認識食品標示及加工登記法規 近年來流行各種「手作的美味」,除了美味之外,「手作的環境」是否經得起時食品法規的檢驗?從事食品加工的製造者,都必須遵守衛服部的「食品標示法規」: 包裝上必須詳細列出產品的原料、成分、添加物品項、保存期限、熱量及營養標示等。特別是以網路作為通路、或者自產自銷的小農品牌,更應該注意正確的食品標示,一旦食品發生劣化、產生安全疑慮時,才能針對商品的製造過程,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 衛服部食品標示諮詢服務平台 ) 自己從事食品生產的農民朋友,當產量達一定規模時,就必須向政府申請「食品加工登記」。根據食品加工管理法,具有「工廠登記證」或是「臨時家庭式加工廠」證照,才是合法的食品加工商。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台灣沒有完整的法規來約束小型食品加工者。所謂「手做的古早味」,其安全性只建立在消費者與販售者的信賴關係上。 產品的加工環境、烹飪流程、廚房的清潔度、設備、與包裝材料等,是否符合合理的規範,有無食品安全疑慮?現今仍沒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