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編譯/編輯 柴幗馨

由密西根州立大學組成的團隊,在2017年1月呼籲全球農業研究者:必須正視「小型田間試驗」研究結論無法反映「實際農場」狀態的問題。未來學術界要更需要解決研究數據與大田產業的差距,才能真正落實農業永續發展的目標。


聯合國稻米研究中心設計的水稻葉色板,被稱為專業農民的眼睛,只要比對色卡與水稻植株葉片顏色,就能判別作物的營養健康狀態,然而因為不同地區習慣栽培品種不同,且施肥種類也因人而異,導致葉色板在台灣推廣成效不佳,甚至鮮少人知道有這項免費的工具可以使用。葉色版的案例,即反映出學術研究與推廣單位無法真正接軌實際產業的現象。
農業科學,是專門探討人類如何利用自然資源達到自給自足的學門。而田間環境有太多無法預測的變因,例如地勢高低影響灌水高度、植披分布影響日照與環境中的生物種類、甚至土壤微生物菌相的差異性等等。研究農業科學問題時,往往從人為可控制變因的實驗室開始,確立基礎研究的假說成真後,才開始進行小型的田間試驗。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即使是田間試驗,也很可能無法完整反映在大田系統。研究者在三種栽培系統的田區,以小麥、玉米、以及大豆等糧食作物進行相同的輪作試驗。比較慣行農法、低投入、以及有機栽培下,小型試驗田與大農場之間作物產量的差異。慣行操作下,小型試驗田的結果與農場的試驗結論相同。但在低投入與有機農法的組合,大農場的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卻顯著比小型試驗田還少。

研究者認為,比起慣行農法,有機栽培與低投入的農法,田間變因更多,例如施用的肥料與資材可能不像化肥一樣穩定;又或者土壤性質的差異影響覆蓋作物的栽培效率;加上大面積栽培所需的人力成本遠高於小型試驗田。這些因素都是導致研究試驗結論無法應用在大田的原因。

研究主持更人呼籲:農業科學家應該在研究報告中提供農民完整且足夠的資訊,並注重試驗與實際結果的差異,才能真正落實推廣永續農業的目標。

參考資料:Addressing the gap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延伸閱讀:〈改變農民好困難?銷路與土地租約才是推廣真正誘因!〉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

【柴哥農藝郎】EP2.怎麼種田才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