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農民好困難?銷路與土地租約才是推廣真正誘因!

改變農民好困難?銷路與土地租約才是推廣真正誘因! 編譯 香香 / 編輯 柴幗馨 面對氣候變遷、稻米生產過剩、與糧食自給率問題,農委會祭出各項生產計畫,例如:「大糧倉計畫」、「水稻輪作計畫」、「國產非基改大豆轉作計畫」等。這些行之有年的栽培系統,卻總是「老調重彈」,年年都需要「再推廣」。如何吸引農民參與政府的農作物生產計劃?伊利諾大學的調查報告燃起一盞明燈! 農地開墾經常破壞了原始森林生態系統,為了降低農業對林地的衝擊,「功能性多年生作物栽培系統」便成為美國近年來大力推廣的重點項目。Multifunctional Perennial Cropping systems;,MPCs,以下簡稱MPC系統,是將喬木、灌木或草本作物種植在同一地,配合各自的特性設計出能夠獲利的栽種計畫。但是要如何說服經驗老道的農民,改變過去的開墾習慣,嘗試新的農耕系統,讓當局頭疼不已。 美國推行農業的森林生態保育,也面臨許多困難,如何說服農民轉變栽培系統,是伊利諾大學農學院的研究目標。 為了提高耕作系統的推廣效率,美國伊利諾大學開始了「為什麼農夫願意接受MPC系統」的調查研究。研究團隊調查了該州農民對於在MPC系統的看法,並使用人口統計學資料分析農民與其接受度的關聯性。 團隊將農民依其面對新事物的態度,分組分作六個組別,「樂於吸收新知組(educated networkers)」、「新創青年組(young innovators)」、經濟導向組(money motivated)、以及消極管理組(hands-off)。 研究顯示:「樂於吸收新知組」與「新創青年組」是最容易接受MPC系統的組別。其餘2組則在接受度光譜的另一端,較不願意嘗試培新的系統。但團隊意外的發現:比較不願意接受新事物的組別也有可能會改變立場。研究主持人Lovell表示:「如果他們徹頭徹尾都不考慮改變,我們就不會花這麼多精力分組。」 被歸類為「經濟導向組」的這群人,所做的決定與作物獲利程度有很強的關聯性。換言之,若以經濟因素作為切入點,向他們分析耕地中有哪些區域不適合種玉米和黃豆,並點出多年生種植系統能夠帶來的經濟利益,便能增加受試者嘗試MPC系統的意願。 團隊亦發現對新事物接受度高的組別,主要是出自環境保育的因素。 對於經濟導向族群而言,栽培系統中主要作物的市場價值,是影響轉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