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哥農藝郎】EP1.台灣如何面對中國的「農業統戰」
【柴哥農藝郎】EP1.台灣如何面對中國的「農業統戰」 文章為 YouTube / Podcast 科技農報的節目摘要,想聽完整內容可在科技農報部落格播放節目,也歡迎透過 YouTube 或 柴哥農藝郎的SoundOn頻道 收聽Podcast加入柴哥的農業幹古時間。 ▌ 大家好,我是柴哥!歡迎收聽柴哥農藝郎。 十年之前,有人拚轉型,十年之後,有人變巨嬰 今天的主題是:台灣如何面對中國的「農業統戰」 2月26號中國宣布暫停進口台灣鳳梨,3月1號立刻生效。整個三月幾乎每天都有鳳梨的新聞,不外乎是討論這些問題: 原本要出口的鳳梨怎麼辦? 國內鳳梨價格會不會崩盤? 台灣要怎麼做才不會被統戰成功? ▌這次禁令,就是政治操作。從2004年之後,中國和台灣兩岸一家親,經貿越來越熱絡。另一個主因是台灣加入WTO,鳳梨輸出中國具有關稅優惠,因此貿易商開始大量將鳳梨出口到到中國。 鳳梨出口到中國的貿易歷史已經超過10年,相關的檢疫措施、殺蟲殺菌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在過去的15年間,鮮少出現嚴重的檢疫問題。根據去年的統計,共有超過5000次報關紀錄,其中只有13次被中國申報驗出害蟲,比例不到0.5%,中國政府很清楚知道台灣的鳳梨相對安全。 就算今天出現嚴重的害蟲檢疫爭議,正常的管制措施會是加強抽驗,或是增加審查的行政文件負擔,藉此降低農產品的害蟲疑慮,也能有效壓制進口的量,這是先進國家在農業貿易互動的文化。 另一方面,中國官方提到的的三種粉介殼蟲,是中國境內就有的害蟲,生態風險不向外來種入侵那麼高。 ▌ WTO(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目的是:「確保進出口貿易順利流通,減少經商的不確定性。」面對檢疫問題,中國無預警下令不准鳳梨進口的作法,完全違背了WTO的精神。 中國對台灣農業的政治操作目的是什麼?當然就是打擊民進黨政府的士氣,讓民眾覺得:不親中的下場就是讓農民餓肚子。面對「農業統戰」,台灣政府當然不會坐以待弊,因此近期民眾每天都能見到「救鳳梨」的新聞。 ▌ 有人用大內宣來形容這種做法,其實是蠻貼切的拉。畢竟短期內的回應,當然是透過不斷地喊話以安定內銷市場。「放心,我們會處理好,不會影響接下來鳳梨產季的價格。」否則外銷受阻的風聲很容易在鳳梨產季還沒到的時候,就先影響國內市場價格,未來盛產季節的衝擊就更大,現在不內宣,清明後的產季會有更嚴重的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