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洞察AgriINSIDE】 •「蔬果價格分析」 看數據的4要點!
【農業洞察 AgriINSIDE】 •「蔬果價格分析」 看數據的4要點! 數位農業時代來臨,「農業數據分析公司」雨後春筍般冒出,如何在農業大數據裡成功「淘金」?生物統計與詮釋數據決定成敗。數據(資料源)是否實際反應產地現況?還仰賴經驗豐富的領域專家(domain expert)做出適當的詮釋之後,才能賦予數據的產業價值。 臺灣目前的農產品價格分析工具,其資料源大致可分為三種,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行情站(批市行情站)、農產品產地價格查詢系統(產地系統)、第三是各家公司自己建立的情報網。網路發達的現在,「蒐集農業數據」已不是問題,如何解讀、怎麼看數據?大眾不妨掌握四大要點,嘗試從大數據中掏金! (一)資料源是否代表市場價格 「作物產量、批發市場交易量、進出口量」是三個價格指標的評估因素。 舉香蕉為例,2016年(105年)臺灣香蕉產量約25萬7千多公噸、外銷為1585公噸、批市交易量約3萬1千公噸。換句話說:臺灣香蕉以內需為主,其中1成進入批發市場,9成不經批市而是走盤商、行口或貿易商。 從統計數字來看,批市交易價格僅能代表國內1成香蕉價格的市場狀況。但大型收購者往往參考批市價格(尤其是北農)採購農產品,因此根據經驗(產業文化)批市價格仍然具有指標性。 (二)批市平均價格不是唯一指標 判斷價格分析是否具有參考性之前,得先了解目標品項的價格資訊是否有地域性差異,才能做正確的判讀與決策。 批市價格、出口價格、農會收購價格是臺灣國內較容易取地的價格資訊。由於國產香蕉大多為內銷,因此可以忽略出口價量對國內價格的影響。以109年「香蕉批市價格」資訊為例,台中批市占總交易量的25%、三重約20%、台北一與台北二各自約12.5%。 圖片來源: 當季好蔬果 「台北一(批市)雖然是價格指標,但價格是否可對應臺中批市(或所有批市價格)?可能還需要考慮交易量因素。」 通常大宗果品北中南三地的漲跌起伏會一致,但一些地域性明顯影響風味的水果(例如鳳梨),就常出現個別地區價格特別低的狀況發生。 (三) 農產品特性,決定價格分析服務的「直接受益者」 〔「為什麼批市價格這麼低,量販店卻賣這個貴?」是典型錯誤解讀資料的案例〕 農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