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立大功,覆蓋作物取代除草劑的秘訣看這裡!
雜草立大功,覆蓋作物取代除草劑的秘訣看這裡! 譯者 香香 / 編譯 柴幗馨 / 責任編輯 林韋佑 選擇不同功能性的覆蓋作物,混在一起種效果更好 美國賓州州大學農業科學院研究發現:將不同種類的的覆蓋作物種子混在一起播種,比起分區種植,維持土地肥力與維護農田生態系的效果更好,同時還能維持經濟作物的產量。這是第一篇文獻以「功能性」分析各種覆蓋作物在田裡的功用,包括主要經濟作物產能的貢獻與對農業生態系價值,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9月的應用生態學期刊《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覆蓋作物」指的是:對田間土壤保水力、土壤結構、肥力等,與雜草管理有幫助的作物。台灣常見覆蓋作物有百喜草與百慕達草,具有防止土壤被雨水沖刷而流失的功用。其他像是魯冰、田菁等綠肥作物,則能維持土壤肥力。 研究主持人Kaye教授表示:過去很少有覆蓋作物的文獻,特別是針對不同種類綠肥植物組合對田間經濟作物產量影響的論文。因此研究重點是分析各種覆蓋作物的功能,包含作物對雜草的抑制能力、對土壤無機氮素的貢獻,能降低多少施肥量、與最終能提升多少玉米的產量等。 論文第一作者 FInney助理教授表示:釐清各種覆蓋作物對經濟作物的功能是很重要的。田裡種越多種綠肥植物就越好嗎?能不能夠找出覆蓋作物的混合原則? 試驗在賓州州立大學的Russell E. Larson農業研究中心進行。在玉米栽培季之前,使用18種不同的種子混合比例作為綠肥。經過兩年的玉米田間試驗,分析其中5種綠肥作物對土壤、田間生態系、與玉米產量的影響。 農藝學家將覆蓋作物的功能區分如下, 夏季裏作使用 大 豆 、菽麻等 固氮作物, 綠肥作物則是甜菜根、 小米、 燕麥、高粱。 冬季裏作則使用 紅菽草與長柔毛野豌豆等耐寒固氮作物,搭配 大麥、黑麥草、裸麥等綠肥作物。並比較分區種植與混合種植不同作物下,對玉米產值與田間管理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多種固氮能力強豆科作物進行裏作栽培,反而導致經濟作物(玉米)氮元素吸收量下降,降低玉米產量。但混合豆類 與非豆類的作物組合,就可以同時提供無機氮,且維持良好的碳氮比。 在夏季裏作的試驗結果中,混合大豆、菽麻等固氮作物,搭配甜菜根、燕麥、與小米等綠肥作物的組合,比只有單純種植固氮作物或綠肥作物的組合好。 Fin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