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豆腐:日本規定大豆含量沒有10%,不能稱作豆腐

重新定義豆腐:日本規定大豆含量沒有10%,不能稱作豆腐


編譯 林彥輝編輯 柴幗馨 責任編輯/林韋佑


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快速發展,日本政府正著手將豆腐—大和民族飲食文化的傳統食物,進行正名與規格化,來區別不同大豆成分含量的豆腐製品。

從日本與豆腐的相關新聞,也看見農產品在市場的規格化、定義與建立交易秩序的必要。



照片來源:wikimedia
日本豆腐產業以大豆含量為標準,定義並清楚的區分各種豆腐製品的名稱。主導這項「正名豆腐草案」的單位,正是豆腐的公平競爭規約設定委員會,由民間的豆腐產業組織所組成的團體。

草案以大豆固形物為分類基準。大豆含量超過10%以上,才允許標示為豆腐(Tofu);含量在8%~10%之間,必須標示為調製豆腐(prepared Tofu);而6%~8%之間的,只能標示為加工豆腐(processed Tofu)。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一通過,未來市售豆腐包裝上「最高級」、「天然」、「純粹」等,這些模糊的宣稱與標示都將禁止使用。食品製造商也必須清楚標示出商品的原料成分與含量。對此業者表示,標示大豆和凝固劑使用多少,可提供消費端知情的選擇。 預計於2019年3月就會送交日本政府的公平交易委員會,經過消費廳檢視後就能公告實施。


另一方面,納豆製造業者所組成的「全國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表示,2017年夏天開始,也將研議納豆商品的定義與區分標準。


納豆協同組合聯合會成員表示,海外市場對於日本食品的認知漸漸提升,可是現在市面上開始出現許多自稱日本納豆的廉價品,還有一些無法確定品質的國外製品,需要有明確的定義才能和稱不上納豆的東西劃清界線。



資料來源: 日本農業新聞 Jun 05, 2017   Japanese Tofu industry to give clear-cut definition to Tofu items classified with soybean content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