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之聲】 農藥修正案,農民這樣說...

【農民之聲】  農藥修正案,農民這樣說...

作者:楠興農場/責任編輯 柴幗馨

從農資歷:28歲,男性
栽培方式紅龍果,採IPM害物整合管理

本文由經過農報主編整理與潤飾,提供讀者更清晰、更多元的農業視角


衛服部食藥署與農委會的農藥殘留容許量修正草案,消費者認為政府罔顧國人健康;立委砲轟政策思慮不周;行政單位表示還需請彙整專家意見,但各界似乎忽略了「始作俑者」–農民。為什麼明知農藥傷身,仍然願意掏錢購買呢?




消費者:夭壽喔,為什麼政府允許農民噴這麼多種農藥?

農民:西方人東方人對乳糖有不同耐受性,不同蔬果種類、甚至品種不同,對病蟲害的抗性也不一樣,因此同樣一種病蟲害防治,就需要不同種類的藥劑「治療」農作物。

「藥劑輪用」,往往是在迫不得已的狀態下才會進行,以紅龍果為例,2016年以前的合法殺蟲藥只有次派滅、達特南、賽速安、陶斯松及賽洛寧等,前三支是針對刺吸式害蟲,如粉介殼蟲與薊馬。但要防治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幼蟲,只有陶斯松、賽洛寧或蘇力菌。

看起來很多種?不!!就算使用這三種藥,防治效果仍然不佳,要不是紅龍果耐蟲害,果農早就崩潰了!

更何況,基層輔導人力不足也是個不能說的秘密,法律修再嚴謹,沒有相關用藥輔導措施,農民誤用情形永遠不會改善。最實際的例子,我的紅龍果園根瘤線蟲肆虐,現今仍然沒有推薦用藥,非化學農藥的幾丁質、放線菌及蓖麻粕等效果也有限,也是很難為的狀況。


消費者:請官員們先把農藥吃光光吧!

農民:以目前的農藥殘留容許量,吃光光沒有問題啊!

如果動物吃了這些「逼近超標的百萬分之一濃度」的慣行蔬果,依然對健康沒有顯著影響。我並不覺得放寬或延伸的殘留量有甚麼問題。但考量到微量濃度可能會對某些敏感族群,譬如孕婦、嬰幼兒等的健康危害,以及田間有益生物如蜜蜂的影響,台灣相關的研究真的還要再加強。這部分有興趣可以看公視的紀錄片蜂狂,雖然裏頭有些觀點不全面,尤其有機農業那部分。



消費者:你們罔顧食安,可惡至極!

農民:食物與農業的政策不該只由消費者單方面決定,從事生產的農民也有權力參討論。

聆聽彼此需求,在科學方法的平台上溝通,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栽培方式,例如、合理化施肥、產銷履歷、安全用藥等。藉由議題交流、消費支持,來決定我們要吃的農產品和農業。而不是跟著政客一起講那些徒增對立的幹話。如此一來才能讓「食與農」一起前進,落實真正的食農教育。


消費者:放寬標準,就是圖利農藥廠商

農民:農藥標準反而是國際貿易談判桌上的籌碼,簡單說,就是藉由制定國內法規標準,影響農產品進出口的難易度,增加出口機會,同時防堵進口農產品的策略。

耳聞許多做外銷的農民抱怨:國內藥殘標準與出口國(日本)不同,原本外銷的農產品要如果想同時在國內銷售,便需要調整藥單才不會出事。但全依照國內允許使用的農藥,可能又不符合出口國的標準,在兩個標準不同步下,可以用的藥就少了很多,考量抗藥性需輪替施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田間栽培更是難上加難。

政府說要拚農業,卻忽略最基本的問題:國內過時又不實際的用藥標準,應該逐漸與國際接軌。

而過度嚴苛的農藥標準還衍伸另一問題,季節性的缺乏的蔬菜可能因殘留量不符標準,無法順利過關補充國內需求,導致菜價上揚。阻擋進口蔬菜來台,講好聽是保護國內農民,講難聽是鼓勵農民去種非時令農產,譬如變相鼓勵在颱風季博弈,這時高昂的菜價也只有少部分農民受惠,更增加消費者的購買壓力,以及食農間的矛盾。



慣行農民,是失語的一群

最後不理性幹譙一下,這個社會大概就是偽善又理盲,農藥修法新聞一出,全台灣突然都想吃安全的農產品,又不願理解農業生產過程遭遇到的困難,單方面抨擊農方及相關單位,然後農方又是失語的一群人,就繼續被輿論輾壓。

等到議題一過,又繼續買傳統市場那些賣相佳又便宜但怎麼種哪來的都不知道的農產品,可能驗出幾種藥殘留量超幾倍標都不知道的農產品,然後繼續靠盃那些雖然放寬但仍有控管的標準。

農藥使用是綜和植物科學、農業科學、與醫學的複雜學問。很多事情就是因為大家都不懂也不想懂,所以被迫把這麼重要的事交給所謂「專家」。再要求照規矩來的做到120分,對胡搞瞎搞的視而不見。

認真照規矩做,真的好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鈣與作物品質,進階篇】鈣肥怎麼挑?哪時後施?怎麼用?實習の植物醫生筆記

美國農學界呼籲:正視學術與農田的鴻溝,是科學家不可承受之輕

【鎂與作物品質】實習植物の醫生筆記